Category: 科學新知

草蜢怎樣變成蝗蟲??

原來草蜢有一個機能,
當牠們在饑荒當中,
就會互相掃對方的後腳,
藉此竟然牠們的DNA就會改變,
變成為求生而暴食的蝗蟲。

這並不是進化過程,
乃是在牠們基因當中的潛能。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a-zuI2eMvE

蛻變,蝴蝶羽化的過程


從毛毛蟲幼蟲開始,每天摘取新鮮金佶葉餵食,至結蛹最後羽化的過程‧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OywlCKqx4

自然神奇(38)蠍子獵人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ooZ8TIsg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9zJ9YmZvoE

昆蟲面對面 :神力小螞蟻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fXY_sNIhk

節肢動物門:甲殼綱

甲殼綱~資料來自:世界百科知識

甲殼綱(jiaqiaogang)(Crustacea)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中的第3個大綱。種數僅次於昆蟲綱和蛛形綱。絕大多數水生,以海洋種類較多。體分節,胸部有些體節同頭部癒合,形成頭胸部,上被覆堅硬的頭胸甲。每個體節幾乎都有1對附肢,且常保持原始的雙枝形,觸角2對。用鰓呼吸。簡介

多數種類可供人類食用,如各種蝦、蟹等;或作魚類食餌,如淡水中的水蚤等;也有一些有害種類,如寄生魚體的魚蚤、魚蝨,危害海港建築物與海底電線的蛀木水蝨和充作肺吸蟲中間宿主的溪蟹等。動物種類較多,現分為8個亞綱:頭甲亞綱(如頭甲蟲)、鰓足亞綱(如蚤狀溞)、介形亞綱(如海螢)、唇甲亞綱(如長唇蟲)、橈足亞綱(如劍水蚤)、鰓尾亞綱(如鲺)、蔓足亞綱(如藤壺)、軟甲亞綱(如沼蝦、河蟹等)。

   

節肢動物門的一綱。大多數水生,用鰓呼吸,體一般分為頭胸部和腹部,有2對觸角。頭胸部具發達的甲殼,稱頭胸甲。低等種類體多細小,體節多,數目不定,一般有胸肢而無腹肢;高等種類體節少,數目恆定,20∼21節,每節有1對附肢。 27000多種。枝角類(Cladocera),頭胸甲發達,包被身體,成為殼瓣,柔軟;第2對觸角長大,分枝,為運動器官;體節不明顯,胸肢不超過10對。多數生活在淡水中,為淡水浮游動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習見種如溞(Daphnia)。橈足類(Copepoda),無頭胸甲,第1對觸角發達,用以游泳。胸肢6對,第1對成顎足,用以攫取,後5對游泳。也為浮游動物重要組成部分,如劍水蚤(Cyclops)、哲水蚤、猛水蚤等。魚蝨類(Caligoida),為魚類外寄生蟲,多數海產,如魚蝨、錨頭蚤。鲺類(Argulidea),魚類外寄生蟲,腹部退化,具吸盤,如鲺。高等甲殼類如蝦蟹等,都有5對步足,故稱十足類(Decapoda),是甲殼綱中最高等的一類。蝦類的頭胸甲較柔軟,腹部發達,具5對游泳足,觸角細長如鞭。蟹類頭胸甲堅硬,腹部退化,折在頭胸部腹側。

分類

分5亞綱

鰓足亞綱(Branchiopoda)

大多為淡水小型浮游動物,以懸浮於水中的微型浮游生物為食,背甲或有或無。身體的形態以及附肢等變化較大。如豐年蟲(Chirocephalus)、鱟蟲(Apus)和水蚤(Daphnia)等。

水蚤是淡水中常見的種類,屬枝角目(Cladocera)體側扁,背面與身體相連、腹面游離。腹部小,常彎曲在胸部下方,無附肢。雌雄異體,常行孤雌生殖,雌性有一孵育囊,夏、秋繁殖最盛,為魚類天然餌料。

介形亞綱(Ostracoda)

是淡水近底部的動物,在海洋中則為大洋浮游生物的組成成分。體小,分節不明顯。頭部兩對觸角都很發達。孤雌生殖普遍。如介蟲(Cypris)、海螢(Cypridina)等。

橈足亞綱(Copepoda)

大多自由生活,為海洋和淡水浮游生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少數寄生。體多呈圓錐形,頭部往往與胸部體節癒合無復眼,體表一般無背甲,腹部無附肢,借頭部與胸部附肢動物,如劍水蚤(Cyclops),為各種淡水水域最常見的種類;華鏢水蚤(Sinocalanus)是海洋常見的種類。寄生的種類如寄生魚鰓和皮膚上的中華鳋、錨頭鳋(Jernaea)等,對魚類危害比較嚴重。

蔓足亞綱(Cirripedia)

全部海生,成體固著生活,背甲變成含石灰質的外殼,包被體或全身。頭部不明顯,一般為雌雄同體。如藤壺(Balanus)、石砌(Pollicipes)等。寄生於蟹腹部的蟹奴(Sacculina)整個身體極度簡化,形成一無分節的囊,以根狀突起伸入宿主內吸取營養。

軟甲亞綱(Malacostraca)

身體一般較大,體節和附肢數均有一定。頭部與胸部或一部分胸部體節合成頭胸部,通常具背甲。絕大多數水生,淡水、海水均有分佈,如蝦、蟹、蝦蛄(Squilla)、糠蝦(Mysis)等等,少數過渡到陸棲生活,如鼠婦(Porcellio),也有極少數寄生種類,如魚怪(Ichthyoxenus)。

經濟價值

常見的蝦、蟹大多屬軟甲亞綱、十足目,不少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如對蝦(Penaeus orientalis)為十足目(Decapoda)、對蝦科(Penaeidae),體大,側扁。表面光滑,甲殼薄。頭胸甲有觸角刺、肝刺及胃上刺。腹部有縱脊。尾節末端尖。前3對步足鉗狀。後2對步足爪狀。體青藍色,胸部、腹部肢體略帶紅色。生活於淺海泥沙底。以小形甲殼類、軟體動物的幼體或矽藻為食。產卵期4月至6月。夏初孵化至秋末,體長與親蝦相似。分佈於中國黃海、渤海及東海海域。

許多甲殼類是重要的浮游生物組成部分,如豐年蟲、水蚤、劍水蚤、華鏢水蚤等為魚、蝦的餌料。

中國的蝦、蟹種類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如對蝦和中華絨鰲蟹等,已進行人工養殖。

資料來源:http://tw.swewe.com/word_show.htm/?130399_1&%E7%94%B2%E6%AE%BC%E7%B6%B1

節肢動物門:蛛形綱

蛛形綱 ~資料來自:台灣WIKI

蛛形綱是節肢動物門、螯肢動物亞門下的一綱,也是該亞門下最大的一綱。包括蜘蛛、蠍和蜱蟎等。全世界已知約5萬多種,絕大多數陸生,僅少數蟎類及一種蜘蛛為水棲。蛛形綱大部分為肉食性。絕大多數的蜘蛛和所有蠍子有毒,主要用作自衛及捕獵用途,大部分的蛛形綱都是有毒的。

蛛形綱 - 科學分類編輯本段回目錄

蛛形綱蛛形綱-蠍

蛛形綱可分為4亞綱16目,其中現生種類計3亞綱11目:

廣腹亞綱

廣腹亞綱(Latigastra):蠍目(Scorpiones),偽蠍目(Pseudoscorpiones),盲蛛目(Opiliones),古怖目(Architarbi),蜱蟎目(Acarina)。   

胸口亞綱

胸口亞綱(Stethostoma):聯足目(Haptopoda),後足目(Anthracomarti)。   

單獨亞綱

單獨亞綱(Soluta):角怖目(Trigotarbi)。   

柄腹亞綱

柄腹亞綱(Caulogastra):須腳目(Palpigradi),有鞭目(Uropigi),裂盾目(Schizomida),奇基目(Kustarachnae),無鞭目 (Amblypygi),蜘蛛目(Araneae),節腹目 (Rici-nulei),避日目(Solifugae)。   

有的學者把有鞭目、裂盾目和無鞭目合成一個腳須目。其中古怖目、聯足目、後足目、角怖目和奇基目5類為已滅絕的種類;須腳目、無鞭目和節腹目3目迄今在中國尚未發現。

蛛形綱 - 外部形態編輯本段回目錄

身體分成前體和后體。前體由6節組成,背面通常包以一塊堅硬的背甲,腹面有一塊或多塊腹板,或被附肢的基節遮住。后體部由12節組成,除蠍類以外,大多數的腹部不再分成明顯的兩部分,蟎類的腹部與前體已合而為一。單眼不超過12個。蜘蛛的后體與前體之間通過腹柄而相連。后體通常無附肢。前體有6對附肢。螯肢在口的前方,2~3節,鉗狀或非鉗狀。觸肢6節,鉗狀或足狀。步足7節。跗節末端有爪。蜘蛛的后體與前體之間通過腹柄而相連。后體通常無附肢。雌雄異體。生殖孔開於後體第2節的腹面。

蛛形綱 - 生理結構編輯本段回目錄

消化系統
蛛形綱蛛形綱的生理結構

大多數蛛形綱的種類為肉食性,在取食時,部分先行體外消化,即當捕獲獵物時,先以觸肢和螯肢將其殺死和撕碎,然後吐出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使部分食物在體外消化后再送到口前腔。食物從口進入前腸的咽和食道后,再從食道進到中腸。中腸壁有分泌細胞和吸收細胞。分泌細胞產生體外消化酶,在食物到中腸後繼續完成消化。吸收的養料多貯藏在盲管周圍的間細胞內。中腸伸展到腹部的後部,經短腸(即后腸)而通向肛門。

排泄器官為基節腺和馬氏管,有些種類二者兼有,或僅具其一。基節腺位於前體部的兩側,為一薄壁的圓形囊,浸於血液,從四周的血中收集廢物,經過一條盤曲的管,開口於附肢的基節。基節腺由胚胎的體腔囊衍生而成,不超過4對。馬氏管1~2對,位於中腸後部與后腸相接處。來自血液的廢物透過管壁,排到腸內。

神經系統

除較原始的蠍類外,神經系高度集中。腦位於食道上方,由原腦和後腦組成。原腦有視中樞和視神經,後腦有神經通到螯肢。中樞神經系的其餘部分在食道下方。蛛形綱中許多目的種類,原來位於腦部和腹部的大多數或全部神經節向前移,而與觸肢節的食道下神經節合併。   

多數蛛形類有3種感覺器:感覺毛、眼和縫感覺器。感覺毛布滿整個體表,附肢上尤其多。感覺毛中有一類叫聽毛,纖細而長,基部擴大成一小球,坐在一個窩內,並有神經相通,能感受極微弱的震動和氣流。各種蛛形類的眼都相似。角膜和晶體合在一起,系角質層的加厚部分。晶體的下方是一層叫做玻璃體的真皮細胞,再下面是由感光細胞組成的視網膜層。視網膜後面還有視網膜后膜。感光細胞或向著光源(直接眼),或向著視網膜后膜(間接眼)。間接眼的視網膜后膜為反光色素層。有的蛛形類只有某一類眼;但有許多種類(如蜘蛛)兩種眼都具備。縫感覺器是在角質層上的一個縫狀窩,縫隙處有一極薄的膜遮覆,膜下面與一個感覺細胞通出來的毛狀突起相接觸。縫感覺器的數量可能很多,有的單個,有的成群稱作琴形器。大多數蛛形類的身體和附肢上都有。有的蜘蛛多達 3000個,其中約半數為成群的。這種感受器能對外骨骼張力的細微變化作出反應,並有本身感受和探測震動的功能。

呼吸系統
蛛形綱蛛形綱形態結構

蛛形綱動物用書肺或氣管呼吸,有的兩者兼備。書肺較原始,可能由書鰓變化而來,結構很相似,不過書肺在體內,適於陸上呼吸,成對,位於腹部的腹面。蠍的書肺多至4對,各在一個腹節上。書肺由腹部腹壁內陷成一囊而成,一側的囊壁又折成許多葉狀瓣,疊成書頁狀,因而得名。血液由腹血竇流入瓣內。由書肺孔進入的空氣通入兩瓣之間的空隙,進行氣體交換。不形成皺褶的一側囊壁則形成一個氣門室,氣門室向內通向瓣間的空隙,向外通書肺孔。有的在氣室背面有肌肉,收縮時氣室擴張,書肺孔打開;但大多數藉助氣體的擴散而通氣。氣管系與昆蟲的相似,但起源不同,一般認為它較書肺損失水分少。只用氣管呼吸的種類,循環系在運輸氧方面不起多大作用。相反,有書肺的蠍和許多種蜘蛛的血中有呼吸色素——血青蛋白。

循環系統

心臟幾乎全在腹部前半。低等種類的心分節,與腹部的分節相對應,每節一對心孔。蠍的心分7節,但在不同類群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某些蟎類甚至完全消失。心向前通出一條大的前主動脈到前體,一條小的后動脈到腹部的後半部,從心臟的每一節通出一對小的腹動脈。小動脈的血液最終流入組織間隙,然後彙集到腹血竇,與書肺相接觸,再經一或數對靜脈管流回圍心竇。

生殖系統

雌孔和雄孔通常都在第8體節(即第2腹節)的腹面。生殖腺單個或成對。許多蛛形類以精包間接傳送精子。蜘蛛、蠍、偽蠍等類的雄性有求偶行為,而且不同類有不同的形式。盲蛛和避日蛛沒有婚舞。有的種類產卵後母體不加保護,或在子代孵化前已經死去,但有的種類有保護幼體或卵囊的行為。

蛛形綱 - 生活習性編輯本段回目錄

蛛形類一般不擴散。蠍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就不遷往遠處。但蜘蛛中少數種類有飛航的習性。夏季,果樹蟎類可附在過往昆蟲的足上遷移。偽蠍偶爾可附在蠅、盲蛛或其他動物的足上。這可能是由於飢餓而遷往食物豐富的場所。蛛形類的耐飢力很強,蠍能耐飢14個月,一種管網蛛能耐飢26個月,一種球腹蛛能耐飢30個月。   

蛛形類不喜酷熱,常隱蔽在石塊或樹葉下,或營穴居生活,多在夜間出來活動。織網的蜘蛛角質層較厚,個體較大,一般色澤較艷麗。隱蔽在石頭、樹葉下或洞穴中的種類角質層較薄,不能在於熱的環境中生活,也不能作遠距離旅行。有幾種蠍只能在潮濕處生存,並要喝水。盲蛛也經常喝水。偽蠍在乾燥環境中很快就死亡。但是在炎熱的沙漠里,有幾種蠍和盲蛛由於體表有一層蠟,能夠很好地保存水分以維持生存。

蛛形綱 - 分佈範圍編輯本段回目錄

蛛形綱蛛形綱

蛛形類的地理分佈可分4個類型:   

①連續分佈在熱帶、亞熱帶的,如蠍、避日蛛、無鞭類、有鞭類以及蜘蛛目的捕鳥蛛;   

②不連續分佈在熱帶、亞熱帶的,如須腳類、節腹類、裂盾類和蜘蛛目的古蛛科;   

③從熱帶分佈到溫帶的,如盲蛛、偽蠍、蟎和大多數蜘蛛目的種類;   

④分佈到兩極的,某些蜘蛛、盲蛛和蟎類。   

在珠穆朗瑪峰6700米處發現的跳蛛可能是世界上分佈最高的動物。

節肢動物門:昆蟲綱之分類和圖鑑

台灣昆蟲誌~資料來源:嘎嘎昆蟲網

鱗翅目()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同翅蜻蛉螳螂脈翅目廣翅蜚蠊竹節長翅 囓蟲革翅雙翅膜翅等翅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纓翅目、彈尾目、 蚤目、古口纓尾目、缺翅目、紡足其它主題:鱗翅目幼蟲、卵、蛹蜘蛛蟲癭小型動欣賞植風景之(本站蒐錄昆蟲總數約7091

(站內用路徑):說明路徑日程生活史地圖 、故事、連結、   

(昆蟲綱 Class Insecta )  台灣已知的昆蟲: 25目595科7920屬21014種

鱗翅目(蝶類)

鱗翅目(鳳蝶、粉蝶、小灰蝶 、小灰蛺蝶)(122種.) 幼蟲01

鱗翅目(斑蝶、蛇目蝶、環紋蝶、蛺蝶、 長鬚蝶、弄蝶) (144種.) (、) 幼蟲

鞘翅目

鞘翅目(瓢蟲)(108種)  (+、、)  

鞘翅目(金花蟲 、葉蚤、長頸金花蟲、鐵甲蟲、螢金花蟲、負泥蟲、豆象)(291) (、、)

鞘翅目(天牛)(153種.)(、)

鞘翅目(象鼻蟲、捲葉象鼻蟲 、三錐象鼻蟲、鋸齒象鼻蟲、針嘴象鼻蟲、椰象鼻蟲、米象鼻蟲、長角象鼻蟲 ) (217種.) (、、)

鞘翅目(鍬 形蟲 )(31種.)

鞘翅目(金龜子、 獨角仙、糞金龜、隱雪金龜、大黑豔蟲、蜉金龜、 )(130種)(、、)

鞘翅目(  吉丁蟲、叩頭蟲、隱唇叩頭蟲(偽叩頭蟲)、櫛角蟲、圓刺蟲總科:丸甲科 (102種.)

鞘翅目(菊虎、螢火蟲、 弩螢、紅螢、)(131種.)

鞘翅目(虎甲蟲、步行蟲、 放屁蟲、龍蝨、牙蟲、豉甲蟲)(100)

鞘翅目(擬步形總科:擬步行蟲、  瓢擬步行蟲、擬天牛、擬金花蟲、 擬鍬形蟲、朽木蟲、微樹皮蟲、長朽木蟲、微樹皮蟲、芫菁、花蚤、擬花蚤、大花蚤、長花蚤、赤翅螢、偽赤翅螢、蟻形蟲、筒蕈蟲、小蕈蟲、泥蟲總科:扁泥蟲、微泥蟲、長角泥蟲、四節泥蟲、小蕈蟲、偽長花蚤、縮頭花蚤、四節泥蟲、Bostrichoidea總科:蛛甲科、Scirtoidea 總科:圓花蚤、)(223種)

鞘翅目( 偽瓢蟲、大蕈蟲、長蕈蟲、姬花螢、大吸木蟲、擬吸木蟲、擬叩頭蟲、出尾蟲、方頭出尾蟲、出尾扁甲蟲、姬薪蟲、姬扁甲、 細扁甲、長扁蟲)(95種.)

鞘翅目(隱翅蟲、 出尾蕈蟲、 蟻塚蟲、細牙蟲、苔水龜、閻魔蟲、埋葬蟲、球蕈甲)(67種.)

鞘翅目(郭公蟲、穀盜蟲、 耀夜螢(擬花螢)、細花螢、鰹節蟲、蟬寄甲、皮蠹蟲、長蠹蟲、筒蠹蟲、木蠹蟲、小蠹蟲、 長蠹蟲、穀稻蟲)(55種.)

鞘翅目(稀奇少見與待分類的甲蟲) (?)   

直翅目

直翅目(蟋蟀、螽蟴、草螽、露螽、 細蟴、騷蟴、擬騷蟴、蟋螽、鐘蟋、竈馬、螻蛄、鉦(鱗)蟋、蛣蟋、針蟋、距蟋、纤蟋、長蟋、蛉蟋、草蟋、樹蟋、蟻蟋)(126種.) (、、)1

直翅目(蝗、突眼蝗、菱(稜)蝗、 稻蝗、林蝗、劍角蝗、突眼蝗、負蝗、蔗蝗、擬稻蝗、蚤蝗、蝗總科)(46種.)(、、)11

半翅目

半翅目(獵椿、真獵椿、錐獵椿、絨獵椿、蚊獵椿 、姬椿、網椿 (軍配蟲)(63種.)  若蟲0

半翅目(椿象、 同(角)椿、龜椿、盾椿、碩椿、土椿、兜椿、 扁椿、同椿、異尾椿、蝦殼椿、若蟲)(113種.)(91、)若蟲03

半翅目(星椿、大星椿、緣椿、 長椿總科、姬緣椿、細(蛛)緣椿、(水棲椿象)黽椿、跳椿、寬肩水黽、束椿、 絲椿、奇椿、瘤椿、狹椿、 紅娘華、負子蟲、 蟾椿、蜍椿、仰椿、划椿、花椿、床蝨、 )(143種.)((、、)若蟲03

半翅目(盲椿)(100種)(、、)  若蟲03

同翅(亞)目

同翅(亞)目(蟬、葉蟬、角蟬)(231種)  

同翅(亞)目(蠟蟬、 瓢蠟蟬(圓飛蝨)、象蠟蟬、脊唇蠟蟬、廣翅蠟蟬、 蛾蠟蟬、沫蟬、長翅飛蝨、粗腳飛蝨、小頭飛蝨、軍配飛蝨、飛(稻)蝨、菱飛蝨、木蝨、縞飛蝨)(236種)

同翅(亞)目(粉蝨、蚜蟲 、扁蚜、綿蚜、介殼蟲、膠蟲、)(81種.)

蜻蛉目、螳螂目、脈翅目、蜚蠊目

蜻蛉目(豆娘、蜻蜓)(111種) (、、)6

螳螂目(大螳螂、小螳螂、 寬腹螳螂、微翅跳螳螂、樹皮螳螂、花螳螂、姬螳螂、)(13種.)   (-、、)

脈翅目、廣翅(亞)目、蛇蛉(亞)目 (草蛉、蟻蛉、 姬蛉、褐蛉、 魚蛉、石蛉、粉蛉、長角蛉、螳蛉、蛇蛉)(58種.) 08   

蜚蠊目(蜚蠊、姬蠊、光蠊、球蠊、帶蠊、森蠊、匍蠊、土蠊、昔蠊、硬蠊、圓蠊)(42種.) (-37、、)  

竹節目、長翅目、 蚤目、囓蟲目、革翅目

竹節目、長翅目 (竹節蟲、蠍蛉 、蚊蠍蛉) (31種.)  

囓蟲目、革翅目(囓蟲、蠼螋) (104種.)      

其它目

其它目(石蠅、 石蠶蛾、蜉蝣、白蟻、薊馬、跳蟲、跳蚤、石蛃 、衣魚、足絲蟻、雙尾蟲、)(71種.)  

雙翅目

雙翅目(麗蠅、肉蠅、寄生蠅、 家蠅、大跗蠅、糞蠅、花蠅、)(77種.)  

雙翅目(食蚜蠅、 果實蠅、瓜實蠅、扁腳蠅、 蚤蠅、廣口蠅、出頭蠅、斑蠅、草(腐)蠅)(133種.)

雙翅目(眼蠅、柄眼蠅、 果蠅、微腳蠅、長腳瘦蠅、折翅蠅、沼蠅、鎧(甲)蠅、縞蠅、日蠅、潛蠅、豔細蠅、渚蠅科(水蠅)、稈(黃潛)蠅、蠅待分類、(103種.)

雙翅目(食蟲虻、 蜂虻、小頭虻、擬長吻虻、長足虻、舞虻、鷸虻、水虻、 虻、樹虻、虻待分類)(154種.)

雙翅目(蛾蚋、蠓、 小黑蚊、毛蚋、癭蚋、蕈蚋、黑翅蕈蚋、蚋、蚊子、搖蚊、網蚊、細腰大蚊科、待分類、)(167種.)

雙翅目(大蚊科、平大蚊科) (170種.)  (、、)     台灣大蚊圖鑑

            膜翅目  

膜翅目(葉蜂、三節葉蜂、垂角葉蜂、長頸樹蜂科、廣腰亞目)(31種.) (、、)

膜翅目(蜜蜂總科:蜜蜂、 青條花蜂、切葉蜂、熊蜂、蘆蜂、小蘆蜂、琉璃紋花蜂、木蜂、藤蜂、隧蜂、細腰蜂、銀口蜂科、青蜂、長背泥蜂科、螫蜂、鐮蜂)(65種)(、、)

膜翅目(胡蜂總科:胡蜂、虎頭蜂、長腳蜂、馬蜂、蜾蠃、 泥壺蜂、蛛蜂、土蜂、小土蜂、蟻蜂)(59種)(、)

膜翅目(姬蜂、嗜蛛姬蜂、(小)繭蜂、 腹蜂、瘦蜂、高背瘦蜂、冠蜂、小蜂 、榕小蜂、螳小蜂、長尾小蜂、跳小蜂、姬小蜂、寄生蜂、卵寄生蜂、待分類、)(119種.) 

膜翅目(蟻)(116種.) (、、) 

鱗翅目(蛾類)

鱗翅目(燈蛾 、苔蛾、鹿子蛾)      (131種)(、、、、)

鱗翅目(星尺蛾、青尺蛾、姬尺蛾、波尺蛾)   (242種)(、 、、、、)

鱗翅目(枝尺蛾) (219種)      (208、、)

鱗翅目(夜蛾、 擬燈夜蛾、麗夜蛾、 蕨夜蛾、劍紋夜蛾、金翅夜蛾、蕊夜蛾、尾夜蛾、冬夜蛾、雜夜蛾、盜夜蛾、暗夜蛾、虎蛾、Eustrotiinae亞科、夜蛾科待查(399種)    (209、398、370、)

鱗翅目(車厚翅蛾、長鬚夜蛾) 

鱗翅目(裳夜蛾科  (171種)    ( 、、、、、)

鱗翅目(螟 蛾、野螟、草螟)         (290)(、、)

鱗翅目(毒蛾、 刺蛾、 偽捲蛾科(舞蛾)、斑蛾、奇蛾、駝蛾、燕蛾、雙尾蛾、錨紋蛾、草潛蛾科、葉潛蛾科)  (177種)

鱗翅目(天蛾、 鉤蛾、天蠶蛾、籮紋蛾、 帶蛾、大鉤蛾)    (101種)

鱗翅目(波紋蛾、舟蛾、網(窗)蛾、蠶蛾、瘤蛾、 隆蛾、枯葉蛾、蠹蛾、 卵翅蛾 )    (234種)

鱗翅目(捲葉蛾科、織蛾科、 雙線蛾科)(170種)

鱗翅目( 長角蛾、小翅蛾、折角(隱)蛾、尖(紋)翅蛾科、鳩蛾、羽蛾科、菜蛾科、雕翅蛾、日逐蛾、 莖蛾、蕈(穀)蛾、蓑蛾(避債蛾)、木蛾、巢蛾、旋(麥)蛾、榕蛾、古幅蛾、蝙蝠蛾科、細蛾、遮顏蛾、鳳蛾科、透翅蛾、多翼蛾、短軀蛾、蟬寄蛾)(147種)

待分類的蛾 (關閉) 、   夜蛾科待分類到亞科的蛾(關閉)

毛毛蟲  (蛾類幼蟲、卵、蛹、繭)(120種.) (*) 

毛毛蟲(蝶類 )、幼蟲

(蛛形綱) 蜘蛛目、盲蛛目

蜘蛛 (網路圖鑑)    (313種.)

各式各樣的盲蛛 (10種.)

(其他) 蟲癭小動物、植物

各式各樣的蟲癭  (21種.)  

小動物欣賞(、硬蜱、蚯蚓、蛇、蝸牛、青蛙、馬陸 、渦蟲、蜥蝪、蚰蜒、烏龜) (72種) 

欣賞植物((種)) 0   植物、風景600*400像素照片收藏         精華照片600*400像素照片匯集

 

 


   

 

 
 

本頁建製2001年08月28日       更新2014/05/18       網頁、攝影:嘎嘎         版權說明        首頁     

資料來源:http://gaga.biodiv.tw/9701bx/in94.htm

動物界~環節動物門

課程內容補充:動物界環節動物門

分類介紹:

環節動物門

環節動物門是動物界的1個門,該門動物為兩側對稱、分節的裂生體腔動物,有的具疣足和剛毛,多閉管式循環系統、鏈式神經系統。目前已知的環節動物約有13000種。常見環節動物有:蚯蚓、螞蟥(又稱水蛭)、沙蠶等。
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共同構成關節動物(Articulata)。

環節動物門下有:

::多毛綱 ::原環蟲綱 ::吸口蟲綱 ::寡毛綱 ::環帶綱(蛭綱)


多毛綱(學名:Polychaeta)

多毛綱的動物的身體一般呈圓柱狀,或背部略扁,身體分為口前葉,體節部分和尾節。其中體節上有成對的剛毛,神經節和後腎管。疣足(Parapodium)負責前進,甚至帶有鰓組織。有組多毛綱動物還擁有發達的感官;封閉式的血管系統。發育過程歷經螺旋卵裂和擔輪幼體(Trochophora)階段。繁殖能力強,通常為無性生殖,如裂殖生殖(Schizogamy)。多毛綱的動物大多是雌雄異體。
這一類動物雌雄異體,雖然也有浮游的,但是大多生活在海底中,即所謂的底棲。一些品種在海底表面生活,可以自由運動。另一些則在沉積物中掘地洞。還有一些多毛綱動物行寄生生活。它們以微生物為食。目前有記錄的約有10000種左右,體型從300µM到3M長。是環節動物最大的一個綱。


原環蟲綱(學名:Archiannelida)

原環蟲綱體制比較簡單,體表無明顯的環節,也沒有疣足或剛毛。發生時有顯著的擔輪幼蟲。發生時有顯著的擔輪幼蟲。例如角蟲(Polygordius),體細而長,棲息退潮線附近的沙泥中。例如角蟲(Polygordius),體細而長,棲息退潮線附近的沙泥中。原環蟲綱則是雌雄同體。


吸口蟲綱(學名:Myzostomida)

吸口蟲綱是環節動物門下的一個綱,該綱動物數量較少,其身體扁平,呈圓形狀,腹部有數對剛毛,因此有學者將之列為多毛綱下的一個目。從外表看不出吸口蟲有分節現象,但其神經系卻有分節的構造,它們多寄生在各種棘皮動物身上。因為吸口蟲生活習性和身體的特殊分節現象,而將之從多毛綱中獨立出來。


寡毛綱(學名:Oligochaeta)

寡毛綱又稱貧毛綱,是環節動物門的一個綱,寡毛類環節動物的頭部不明顯,感官也不發達;有剛毛,但沒有疣足,雌雄同體,直接發育。這類動物大多穴居陸地上的土壤中,稱為陸蚓;少數生活底棲在淡水中,稱水蚓。目前發現的寡毛類環節動物大約有6700多種。


環帶綱(蛭綱)(學名:Clitellata)

環帶綱(蛭綱)是環節動物門下的一個綱,在系統演化上爲一個單系群,包括蛭(螞蟥,含水蛭、旱蛭)和寡毛類(如蚯蚓)等。牠們的特色是身體上有一節像是「衣領」一樣的環帶,在生育時會產生卵繭。環帶綱大約有8000多個品種。
與多毛綱(Polychaeta)不同的是:牠們的頭部(圍口節)沒有疣足(parapodia),而且發展比較簡單。


 

:(出處)

·  維基百科-環節動物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AF%E8%8A%82%E5%8A%A8%E7%89%A9%E9%97%A8

·  維基百科-多毛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6%AF%9B%E7%BA%B2

·  互動百科-原環蟲綱
http://www.hudong.com/wiki/%E5%8E%9F%E7%8E%AF%E8%99%AB%E7%BA%B2

·  維基百科-吸口蟲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8%E5%8F%A3%E8%99%AB%E7%BA%B2

·  維基百科-寡毛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A1%E6%AF%9B%E7%BA%B2

·  維基百科-環帶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2%B0%E5%B8%B6%E7%B6%B1

·  第三者觀察報告-蚯蚓
http://hello.area.com.tw/is_sa.cgi?areacode=nt097&ID=sa-1091023215024

·  第三者觀察報告-動植物圖鑑
http://hello.area.com.tw/is_bs.cgi?areacode=nt097

 

資料來源:http://hello.area.com.tw/is_cn.cgi?areacode=nt097&ID=cn-j53-23

罕見椰子蟹 花蓮美崙溪畔現蹤

罕見椰子蟹 花蓮美崙溪畔現蹤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30日電)花蓮美崙溪畔發現瀕臨絕種的椰子蟹,生態學者指出,台灣東部已經許多年沒有發現牠的蹤跡,研判可能是隨黑潮漂流而來。

一家位於美崙溪畔的庭園餐廳,昨天下午老闆在池塘邊餵魚時,發現旁邊竟然攀爬一隻椰子蟹,由於是保育類動物,趕緊找友人商議,今天送交花蓮縣農業處,由相關人員野放。

花蓮縣農業處保育與林政科技士陳敬儒表示,這隻背殼上呈現藍紫色紋路的椰子蟹,在花蓮的確非常罕見,過去只在蘭嶼、綠島、台東、墾丁一帶發現;但從這隻椰子蟹已抱卵的現象研判,人為飼養的機率不大。

陳敬儒說,椰子蟹棲息地是珊瑚礁岩,或者是潮間帶地區,是現存的最大型的陸生節肢動物,在花蓮類似棲地是在豐濱鄉石梯坪一帶,會儘快將這隻椰子蟹送到適合的棲地野放。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受訪表示,原本棲息在綠島、蘭嶼等地的椰子蟹,可能隨黑潮往上飄到花蓮。

資料來源:http://news.msn.com.tw/news3677867.aspx

台江國家公園發現新物種 「台江擬蝦虎」

台江國家公園發現新物種  「台江擬蝦虎」

台江國家公園發現新物種「台江擬蝦虎」,這是由海大教授陳義雄研究團隊進行台江魚類多樣性調查與監測研究的發現,顯示台江地區歷經百年來人類高度開發利用後仍有新物種生存,實屬難得,台江公園將此新發現發表於「海洋科學與技術」(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國際期刊中,去年底已經刊出發表種名。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去年在台江地區進行調查,已正式發表世界新種「蝦虎科魚類」,證明台江國家公園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此新種以主要發現地點命名為「台江擬蝦虎」。

「台江擬蝦虎」體長約2-4公分,除台江地區為主要棲息環境外,少部分族群也曾在宜蘭頭城及桃園觀音鄉河口地區有採集紀錄;陳義雄教授表示,此次調查記錄有91種海水及河口魚,而其中有30種是之前未記錄到的魚種,綜合前人研究推估台江地區內水域魚種總數至少在150-200種之多。

資料來源:http://news.msn.com.tw/photo3677867.aspx

WordPress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