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新聞資訊

南加州外海發現一條五公尺長皇帶魚

南加州外海發現一條五公尺長皇帶魚

南加州外海發現一條五公尺長的巨型皇帶魚。

在一個海洋生物研究所擔任研究員的(山塔那)在南加州外海潛水的時候,看到那條已經死亡的巨大帶魚,他吆喝了15個幫手,才把魚屍拖上岸。研究人員形容,這條魚體型之巨大,可能是一生難得一見。

皇帶魚俗稱地震魚,牠外觀像蛇、長相奇特,成魚身長有可能到達15公尺,是地球上體型最長的硬骨魚,牠是一種深海魚,通常在幾百公尺、甚至近千公尺深處活動,很難得被看到,更別說研究了。

加州發現的那條魚,初步判定是自然死亡,研究人員已經把組織樣本送交加州大學,魚屍將埋入沙土內,等待肉身分解之後,再把骨骼挖出來重建。(圖片取材自網路)

聞相關影音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南加州外海發現-條五公尺長皇帶魚-013529984.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eGs_3KUsQc
 

綠水龍侵山區!新店要獵龍

綠水龍侵山區!新店要獵龍

 

新店某處山區野溪有外來種「綠水龍」繁衍成族群;新北市府將展開「獵龍計畫」。
圖/向高世提供
「綠水龍」還被發現產卵繁殖後代。
圖/向高世提供

新北市新店一處山區野溪,近幾年出現外來入侵種寵物蜥蜴「綠水龍」繁衍成族群,農委會、新北市府會勘,確認是台灣首宗綠水龍在野外「定居」繁衍的案例。最近中央核撥五十萬元移除經費給市府,預計八月展開「獵龍計畫」。

官員估計,該處野溪恐有四、五百隻「綠水龍」。學者則透露,新店另處山區及三峽白雞也現「龍蹤」,呼籲官方盡速投入經費、人力移除,避免族群擴散,破壞生態。

一位爬蟲類愛好者,前年在新店山區某臨近野溪的馬路上,發現一隻長約九十公分的綠水龍「逛大街」,居民說,附近野溪兩年來常見該類綠色的大蜥蜴。

著有《台灣兩棲爬行類圖鑑》的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講師向高世、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思民,率研究生與民間同好組成「獵龍集團」,前年十月間七度前往搜尋,在不到五百公尺的野溪先後捕獲約兩百隻,曾一晚抓四十幾隻。

林思民說,綠水龍雖稱「中國水龍」,但主要分布東南亞,外型頗似綠鬣蜥,體型略小,但較暴躁、攻擊性較強、體味較臭。當年寵物商先引進綠水龍,後來綠鬣蜥可進口,綠水龍買氣下滑,如今寵物店已難看見。該群綠水龍應是寵物業者整批棄養,才占地繁衍。

向高世說,綠水龍幼體和黃口攀蜥差不多,以昆蟲為主食,但隨著體型漸長,包括台灣本土斯文豪氏攀蜥、黃口攀蜥、白腹游蛇或蛙鼠類都吃得下,競爭排擠本土攀蜥,也有菜農抱怨菜園被綠水龍亂挖。

綠水龍成體體長可達七十至一百六十公分,壽命可超過十年。白天一見人靠近,就躲進石縫,很難手抓,須用釣的;晚上攀住樹枝睡覺較好抓,但仍要提防被咬,因為其咬合力很強,蝸牛殼都能咬破。

 

新店某處山區野溪有外來種「綠水龍」繁衍成族群;新北市府將展開「獵龍計畫」。
圖/向高世提供

 

「綠水龍」繁衍成族群,不但會爬樹、鑽洞,還會潛水游泳。
圖/向高世提供

曾佳俊╱新北報導】新北市發現外來種「綠水龍」,由於牠的體型大,個性兇猛且食量驚人,對台灣原生昆蟲或體型較小的蜥蜴構成威脅,恐影響生態平衡,甚至擴散至
資料來源:

全文網址: 綠水龍侵山區!新店要獵龍 | 動物星球 | 生活消費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LIFE/LIF8/8028733.shtml#ixzz2ffNwSFda
Power By udn.com

【鼬獾疫情啟示錄】我所知道的鼬獾

【鼬獾疫情啟示錄】我所知道的鼬獾

文/圖:陳一銘(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野生動物研究室)

 

這隻鼬獾是多年前在野外撿到的,被狗咬死的年輕成體,當時在製作標本之前,我為牠畫下素描,並且作了一些測量。鼬獾的的主食是生活於地下的小動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蚯蚓,其次是甲蟲的幼蟲(雞母蟲)。我也檢查了這隻鼬獾的胃,裡面就塞滿了來不及消化的蚯蚓!一般鼬獾的大便色澤深黑、稀糊狀,主要就是攝食蚯蚓的關係。

鼬獾同時也是機會主義者,會撿食任何到手的食物,只不過狩獵並非牠的強項。一般對鼬獾習性的介紹都說牠也會吃水果,但是我以前收容過幾隻受傷的鼬獾,牠們對水果卻沒什麼興趣呢?話說自然界中沒有什麼理所當然就上手的事,即便是吃無所不在的蚯蚓也一樣。

事實上,為了這般的營生,鼬獾的形態已經產生某種程度的「特化」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特別發達的前爪,那無疑就是一件有效的挖土工具;而鼬獾的吻端尖,也方便從小洞裡拉出蚯蚓來。另外,牠的四肢粗短,身形肥胖,方便貼近地面行動。所以在野外觀察鼬獾行為,都是以前腳挖掘、鼻尖插入土中的方式尋食。

「臭羶貍仔」 晚出早歸趴趴走

食肉目動物給人一種靈活刁鑽的印象,但是鼬獾卻像隻小豬一樣,不過比松鼠稍大,體重卻可達兩斤以上。可以說,適應挖掘的演化,讓鼬獾失去了靈巧的身段,牠跑得不快、跳躍能力差,也不善攀爬。從我手上這個鼬獾的頭骨看起來,就連牠的犬齒也都不像一般食肉目動物那樣的尖利。

 

民間多稱鼬獾為「臭羶貍仔」,那是因為牠的體味甚濃,不過我個人倒不覺得特別臭。有些文章說牠會以噴臭氣禦敵,不知是不是從美洲的臭鼬訛傳而來,因為我標放過許多鼬獾,好像沒碰過這種現象。倒是曾誤捕過黃鼠狼,牠在激怒中發出一種很強、很怪、有點辛辣的臭氣,讓我至今難忘。至於鼬獾的體味,我覺得可能還是以領域標記、辨識等功能為主。鼬獾雖臭,但是牠冬天的體態肥滿、毛皮豐厚,質感相當漂亮;相對地夏天時鼬獾比較瘦,毛皮也顯得有點稀疏凌亂了。

鼬獾是相當純粹的夜行性動物,我們的經驗是,天一黑就會開始活動,然後整夜都維持很高的活動率,只作一些短暫的休息,直到天亮前才會回洞穴睡覺。鼬獾的洞穴可能因地制宜,我看過的洞穴多在有一些小岩石堆積的地方,雖不知其內部構造,不過從洞口的積土量不大來看,鼬獾似乎是利用岩石的天然縫隙建構曲折的地道,而不全靠挖掘而來。

鼬獾通常喜歡在有遮蔽的環境中活動,但因為淺山區的開發,為了獲取更多食物,牠們常常會接近人類的活動區域,像是有堆肥的菜園、積落葉的山邊溝、草坪等,因為這些地點的有機質豐富,土棲動物最為繁盛。鼬獾也喜歡利用水溝通行,結果往往會出現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點,像是不小心困在民宅之中,或是因車禍、犬咬,而成為路殺(road kill)。總之,鼬獾會出現在那些地點,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過去鄉間慣常以獸夾獵捕野生動物,鼬獾便是主要的受害者。 鼬獾主動接近時 應冷靜迴避 

對於經常有機會接觸野生動物的人,鼬獾算是有點小笨拙,我想就算碰到發病個體也不會是太可怕的威脅。或許這對一般民眾而言並非那麼簡單,但是野生動物狂犬病發作時也未必就會變成活屍一樣追殺路人,依疾病進程與模式不同,也常常會表現出行為遲鈍、或麻痺。那麼,台灣的鼬獾發病的症狀、行為表現有沒有實際經過獸醫學的專業診斷和描述呢?似乎還沒有,因為我們聽到的往往都是簡約以「狂獾攻擊事件」報導而已。

大陸有過一些人類直接被鼬獾咬傷而感染狂犬病的案例,是在宰殺鼬獾時發生的,所以除非鼬獾侵入住家,不要主動接觸野生動物就是最好的防護。實在擔心被鼬獾攻擊,我的建議是進入山區最好穿著高筒鞋,如果真的有鼬獾主動接近(即此也不見得就是攻擊),請冷靜迴避,若是避不掉,可在適當的時機從側面用力踢開便是,千萬不要用手去抓,或因恐懼而想打死牠,徒增被咬的機會。相對於野生動物,狗、貓感染狂犬病就要危險得多,主要就是寵物親人,不明究裡的人很容易被咬。而且家犬會主動接近染病的鼬獾,這在防疫觀念上一定要注意。 最常見的道路致死野生哺乳類

鼬獾成功演化為取食蚯蚓的專家,佔得生存優勢,成為台灣最普遍的野生食肉目動物。我們在福山植物園的調查結果,雄獸的活動範圍平均約12.6公頃、雌獸約4.3公頃,屏科大在苗栗的研究結果為雄獸10.7公頃、雌獸為3.7公頃,結果十分相近。鼬獾的活動範圍常常是三、四隻以上互有重疊,透過無線電追蹤我們知道一隻鼬獾有很多個日棲巢穴,而且經常更換,不同的個體會在不同時間利用相同巢穴,偶爾,也有同穴棲息的情形。

我感覺鼬獾這種動物似乎具有某種鬆散的社群結構,但並不像歐洲獾那樣同群居住在一個複雜的大巢穴系統中,總之鼬獾的混居方式比起領域性較強的獨居動物,族群密度表現自然可以大大增加。有學者說台灣有50~100萬隻鼬獾,應該就是以森林覆蓋面積和鼬獾活動範圍來估計的。雖然中高海拔地區的鼬獾並不像低海拔那麼多,是故我個人覺得這或許有點高估,但應該不致太離譜。

 

從鼬獾狂犬病案例確認至今將近2個月,全台發現死亡送驗的鼬獾就有4百餘隻,其中約3成為狂犬病陽性反應,這數量的確不低,不免讓人覺得狂犬病是否將對鼬獾族群造成災難?其實,鼬獾一直就是野生哺乳類中最常見的路死動物,假設鼬獾在野外的平均壽命是10年,那麼每年就會有10%的汰換死亡率,而且新加入族群的亞成體,可能也要經過一番擇汰。

這當然只是個概念,但也可以想見全台每年自然死亡的鼬獾絕對是以數萬計。想想台灣山區道路之密集,我會覺得目前的鼬獾死亡數量還看不出有急速攀升的跡象。過去十數年間,針對各地區野生動物所做的監測、調查計畫中不乏鼬獾的相對族群狀況資料,如果重新檢視,可能會發現一些有意義的資訊,沒必要去想像野外一定是狂貛互噬,哀鴻遍野的場面。

因此在「疫情增溫」、「淪陷」、「浩劫」等新聞氛圍中,野生動物學家看到的也許是一個目前還相對穩定的疫病,而且我不覺得有誰可以預測未來狂犬病在鼬獾族群或食肉目群聚中的發展,因為我們對這些野生動物的瞭解太少。

在第一個案例被發現前鼬獾狂犬病就已經遍及中央山脈兩側,其中的可能性很多,要說與我們已經默默共存很長一段時間了,也不無可能,重要的是未來恐怕也將與我們長久相伴。我們應該要看清事實,以台灣山區地形之崎嶇,除非是自然發生的約制現象,否則以人為介入清除野生動植物的流行病幾乎就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見得是有必要的事。

狂犬病在野生動物族群中有可能維持稀疏分佈,或是像現在一樣區域流行,當然也有可能演變成瘟疫而對公眾健康的威脅大增,屆時不管是施放口服疫苗還是人道移除(局部降低密度),在公眾福祉的角度我不覺得有什麼違誤,但是希望有關單位最好在這之前已經有周全的野生動物監測模式以及至少初步的結果,這樣在任何管理策略的施行之時機、效用、變動或成本校益的評估才會有所比較、依據。野生動物與居家環境病媒在本質上是不相同的,我們千萬不要自以為瞭解生態系的複雜運作而亂開藥單才好。

※本文部分內容轉載自作者臉書

【鼬獾疫情啟示錄】系列

- 輕忽野生動物流行病監測 人類付出健康代價

- 推動保育醫學 有助控制生態環境中疾病傳播

【延伸閱讀】

- 疫牆

- 澳國家公園設隱藏相機 監控野生動物健康

- 狂犬病防疫專家聯席會結論出爐:加強野生動物監測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鼬獾疫情啟示錄-我所知道的鼬獾-210000506.html

http://www.kfbg.org.hk/kfb/photogallery.xml?fid=169&sid=241

樹醫生劉東啟 讓1400歲樟樹回春

劉東啟 讓1400歲樟樹回春

中國時報【湯雅雯╱台北報導】

「能夠醫樹的只有樹自己!」擁有日本「樹醫生」執照的中興大學園藝系副教授劉東啟,獨創不用藥的「水刀療法」,光靠水和空氣打入土壤,7年來至少救回上百棵老樹,連僅剩3年壽命的千年大樟公都起死回生。他說,「救樹先救根,治病先治土」,把樹的根本顧好,人人都可以是樹醫生。

劉東啟專長景觀設計,因為家中從事苗圃業,從小耳濡目染下,對樹有一份特殊情感。園藝系畢業後,赴日取得千葉大學環境多樣性博士學位,2006年考取日本「樹醫生」執照,是繼啄木鳥醫師楊甘陵之後,拿到日本樹醫生執照的第二人。

今年7月,劉東啟飛到澎湖,醫治一株生病的百年刺桐,短短21天,就讓它從「光禿禿」到長出新芽,如今綠意盎然。治療祕訣是一把水刀,將水和空氣打入土壤,從老樹根基打底,讓水分能上到樹梢,老樹長出嫩葉,自行光合作用,形成葡萄醣修復。

劉東啟和扶輪社救樹志工團每月義診救一棵老樹,昨來到三芝社區治療一株快枯死的山櫻花,現場示範水刀療法,在場學童及民眾大開眼界。

劉東啟發現國內主流醫樹的方法,不是打針、噴藥,就是像貼狗皮藥膏似的,挖除潰爛傷口,注入發泡樹脂、保麗龍阻隔,但他認為這樣的「外科手術」,「根本是蒙古大夫的做法!」因為噴藥對老樹的傷害,遠大於害蟲,不當切除樹枝,對樹造成的傷口更大。

醫治這麼多棵老樹,讓劉東啟印象最深刻,就是台中月眉福德祠高齡1400歲的神木「大樟公」,3年前老樹樹幹上長出青苔,原因出在人造水泥磚及花台不斷把土填高,讓老樹「無法呼吸」,加上水圳封死,根吸不到水,才會日漸枯萎,「若不及時醫治,大樟公恐撐不過3年。」

劉東啟擲筊問大樟公是否同意接受水刀治療,獲得聖杯,於是他以強力水柱打穿地表土壤,但不傷害樹根,同時灌入空氣至表土層,讓樹根順利呼吸和喝水,「幾個月後,老樹上的青苔少了,樹皮又像以前一樣發光發亮」,當地里民都相當感謝他讓老樹恢復生機。

資料來源:

1.http://tw.news.yahoo.com/劉東啟-讓1400歲樟樹回春-213000653.html

2.http://blog.xuite.net/tayjih/gogo/52369765-%E3%80%90%E5%8F%B0%E4%B8%AD%E3%80%91%E6%9C%88%E7%9C%89%E5%8D%83%E5%B9%B4%E5%A4%A7%E6%A8%9F%E5%85%AC(野渡無人,不是部落格)

祕魯暖化 雲霧森林植物恐滅絕

祕魯暖化 雲霧森林植物恐滅絕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祕魯海拔高山終年雲霧圍繞,當地也孕育了罕見的動植物生態。但科學家警告,受到氣候暖化影響,當地植物勢必往高海拔地區生存,但由於時間來不及,許多樹木在本世紀結束前,消失速度最快恐達到9成以上。

位於南美洲秘魯的雲霧森林(cloud forest),海拔最高約3352公尺,約位於安地斯山脈東方,由於長期人煙罕至,生態系統相當原始與完整,至今仍有多數物種尚未被人類發現,美國威克森林大學研究者拼湊其他新證據後發現,全球暖化對於祕魯雲霧森林植物具有相當大的威脅,若不能加以改善,2100年時植物數量消失的幅度預估將達53%到96%。

高海拔雲霧森林裡的植物,以及依賴植物生存的有機體都容易受到溫度變化影響,因為其地勢陡峭,溫度變化快速,絕大多數植物與樹木其生存範圍都位在幾百公尺內。研究者指出,過去安地斯山脈雲霧森林植物,在氣候暖化期間學會「爬山」,會改在海拔更高的地方生長,但人為暖化可能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屆時植物爬山的速度就會比不上被暖化烤乾的威脅。

以2100年祕魯雲霧森林溫度將增加攝氏5度計算, 樹木必須垂直攀升900公尺的海拔到新家居住,但令科學家憂心的是,在這電梯幫不上忙的地方,保護區的樹木最快得花3750年才能完成自然遷徙,保護區以外的樹木則需要1萬8千年搬到高山上的新家。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換言之,溫度上升將令許多植物喪失它們的棲息地。

研究者指出,樹木面對的問題在於草原阻擋上坡動線,而且不像雲霧森林,樹木與草原交界處,也就是俗稱的生態過渡區(ecotone),長期以來幾乎是靜止沒有變化,因此,研究者魯特茲表示,為了讓這些植物存活,「過去在生態保育上相當罕見的外力干預,或許是僅剩的補救辦法。」

祕魯雲霧森林裡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包括樹木、植物與秘魯3分之1的哺乳類動物、鳥類與蛙類,都在長年濕氣重的地區裡生存。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PLOS ONE》期刊。

BBC介紹南美雲霧森林豐富的生態影片可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rStxuOJbs

圖說:印尼巴布亞省的雲霧森林。(photo by naturemandala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資料來源:

基市蜻蜓棲地秋紅湖 擬申列重要濕地

基市蜻蜓棲地秋紅湖 擬申列重要濕地

〔自由時報記者盧賢秀/基隆報導〕基隆市信義區的秋紅湖,是台灣單一靜水水域蜻蜓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水塘,鳥友在這裡記錄到三種新的品種,難得珍貴,今年濕地法通過了,基隆市野鳥學會計畫要向中央申請,列為地方級重要濕地,保護這塊生態寶地。

基隆市信義區深溪路和新豐街口附近的秋紅湖,約二公頃左右,有六十二種數千隻的蜻蜓,新紀錄的秋紅、長尾和黑翅蜻蜓,是台灣稀有蜻蜓,北部海岸才看得到,卻在秋紅湖穩定繁衍,讓秋紅湖在生態界名聲大噪。

不過,一般民眾不太知道秋紅湖,干擾少、生態環境保存得好,成了蜻蜓重要棲地,基隆鳥會總幹事沈錦豐說,目前在這裡有六十二種蜻蜓,除了蜻蜓種類多、數量也很多,可以看到上千隻蜻蜓飛舞;在這裡也可以看到上百種的蝴蝶,包括稀有的燕藍灰蝶、紋黃蝶、蘭嶼粉蝶,而且也有十一種青蛙,包括保育類的台北樹蛙也在這裡生活,還有過境鳥在湖畔棲息,曾有黃頸黑鷺過境的紀錄,生態相當豐富。

沈錦豐說,土地持續開發,濕地漸漸不見了,同時鳥會也發現,秋紅湖有潛在的危機,今年六月濕地法完成立法,基隆野鳥學會打算以「國際級遷移性物種重要棲息地」,向內政部申請將秋紅湖列為地方級重要濕地,如此,不論是秋紅湖或周邊土地變更都市計畫或開發利用行為,必須徵詢主管機關意見;如果有污染或破壞行為才有法可管,好好維護這生態寶地。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基市蜻蜓棲地秋紅湖-擬申列重要濕地-005401641.html

優氧化嚴重 雲林大排飄惡臭

 〔記者林源銘東勢報導〕台西鄉新虎尾溪、有才寮大排等河川,由於營養鹽測值偏高而飽受溪水優氧化侵蝕,昨天出現溪水一片慘綠,更散發濃烈惡臭,戕害環境品質,沿線住戶及農養業者要求環保、河川管理單位進行整治,維護居家及田園等環保品質。

 連日來在烈日的曝曬下,雲林沿海地區施厝大排、火燒牛稠大排、新舊虎尾溪、有才寮大排及馬公厝等大排,都散發出惡劣的臭味,其中有才寮大排在新興制水閘的東西側,昨天更呈現一片慘綠,令沿線農漁養殖業憂心忡忡。

 在大排旁耕作的許姓與吳姓農民等人指出,昨天上午有才寮大排就傳出濃烈的惡臭,他們前往新興制水閘一看,河水呈現慘綠色,漂浮著垃圾綠藻等雜物,令人噁心。

 陳姓等多位居民表示,根據溪內裸露的河床底土,也長出一層厚厚綠藻等苔蘚類,顯示沿海河川優氧化嚴重,河底積存深厚汙泥,在平日小流水時藏在河底,在大潮水時經浪潮翻弄,再匯集上游污染,在大熱天的烤曬下,使臭味加遽,也成為各項傳染病的污染源,不僅影響當地農漁養殖的水質,惡臭味更令沿線住戶無法忍受,希望相關單位正視此一問題。

 沿海公所也說,這些散發惡臭的河川,都是雲林沿海主要河川,隨著天氣值秋老虎,未來惡臭的情況,會持續加遽,希望有關單位能儘速清除積存污泥,加強取締各種污染源,讓河川恢復原有的潔淨,進而確保環保生態。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優氧化嚴重-雲林大排飄惡臭-170234720.html

吃生蠔致病案例 美國今夏創新高

.台灣醒報作者: 莊瑞萌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5日 下午5:20..

.吃生蠔致病案例 美國今夏創新高看相片.
.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康乃狄克州、麻州與華盛頓州健康部門過去幾周公布數據,今年因為吃生蠔而感染弧菌人數,相較過去夏天人數增加近2倍,截至目前為止,從實驗室測試結果已經確認出113起病例,去年則是55起。事實上,今年也是來自康州的生蠔,傳出與感染弧菌病有關聯。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導致海水溫度升高,讓弧菌數量大增,發生弧菌感染的風險也跟著升高。

弧菌病是指2種不同食物引起的疾病,包括創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與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而且會導致敗血症或急性腸胃不適。根據美國政府食物安全網站指出,其中腸炎弧菌雖然嚴重性較低,但病例人數急遽增加後,令衛生官員擔心由量變發生質變。華盛頓州傳染病部門主管鐸沁表示,「這數據可能僅是冰山一角,每一件病例是已公開病例的142倍。」

目前康乃狄克州與麻州相關單位已經做出反應,將部分商業生蠔養殖場關閉,另外,維吉尼亞州、紐約州及紐澤西州重要的養殖場也同樣關閉,其中來自康州及華盛頓州的生蠔帶有高致病風險,部分已經被先行回收。

弧菌性喜溫水。去年7月一份刊登在《自然氣候變遷》研究報告指出,當某一水域的海水溫度在當年升高攝氏1度,當地弧菌數量就會增加3倍,發生弧菌感染的病例更飆升2倍,因此許多科學家相信,氣候變遷是造成近期弧菌病激增的元兇,未來幾年還可能讓弧菌比往年更多。

佛羅里達大學研究者莫里斯表示,「弧菌在很多地方,可說是全球暖化的代名詞,因為弧菌對溫度相當敏感,出現弧菌表示暖化的臨界點已經接近了。」

圖說:美國傳出吃生蠔引起弧菌感染病例,康乃狄克州及麻州紛紛關閉生蠔養殖場,科學家認為,海水溫度上升,會讓弧菌數量增加。(photo by Swamibu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吃生蠔致病案例-美國今夏創新高-092000179.html

水狼蛛大量結網 專家:無傷農作物

嘉義縣部分地區田間出現蜘蛛大量結網情形,一度讓農民擔心危害農作物,經農委會防檢局採集樣本鑑定後,確認這種蜘蛛為「克氏水狼蛛」,並不會對作物及環境造成直接或負面影響,請農民不必擔心。

  農委會防檢局指出,八月下旬在嘉義縣取得的六個蜘蛛樣本進行鑑定,經過推測及物種鑑定結果,確定為「克氏水狼蛛」。這種蜘蛛喜歡在潮溼的地面活動,多棲息於土壤下和土縫中,所以在土壤鬆軟的田地裡數量相當多。

  目前正是「克氏水狼蛛」繁殖季節,同時因為颱風過境,帶來多日的豪雨,造成蜘蛛極大的捕食壓力,才會在天氣轉晴後大量出現,並以空飄方式遷移和誘捕食物。由於蜘蛛都是捕食性的肉食昆蟲,不會對農作物及環境造成直接或負面影響,請農民不必過度憂心。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水狼蛛大量結網-專家-無傷農作物-075432508.html

馬陸爬滿牆壁庭院 居民「震」驚

馬陸爬滿牆壁庭院 居民「震」驚

〔自由時報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台中市霧峰區北豐路一戶民宅,康芮颱風過後,門前庭院和牆壁出現俗稱千足蟲的「馬陸」,因外型像蜈蚣,且因掃也掃不完,讓羅姓住戶很困擾,加上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前幾天也曾出現同樣景象,擔心是否是發生大地震的前兆。

霧峰區北豐路羅姓民眾居住的三合院,自從康芮颱風過後,就出現大量的馬陸,每天清晨六、七點大量馬陸從一旁路面爬上住處牆壁和庭院,直到九點左右陽光轉強、溫度升高才漸漸不見蹤影。

羅姓民眾表示,因數量實在太多,每天掃也掃不完,加上外型像是蜈蚣,每天看到大量蟲蟲在住處外爬行,實在很噁心。

羅姓民眾表示,經查詢後得知,馬陸又稱「千足蟲」,通常棲息於腐植土、朽木、石頭縫隙等陰暗隱蔽處,或是雜草叢生的潮濕區域,並不會攻擊人,也不全然是害蟲,因住處附近沒有雜草堆,想不透從何而來。

羅姓民眾表示,上次住處大量出現馬陸,是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前夕,這次住處前再度出現馬陸蹤跡,讓人憂心是否又是地震來襲前兆,讓人感到憂心。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馬陸爬滿牆壁庭院-居民-震-驚-221135032.html

WordPress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