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巴哥的海鬣蜥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_YTJ8p5Z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AJZns9u28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_YTJ8p5Z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AJZns9u28
生命的起源和分布 |
(一) 地球環境的演變: A、 地球的形成: (1)地球是宇宙中目前所知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 (2)地球於【46億年前】形成時,原始大氣和現今【不同】。 (3)歷經頻繁的【閃電】及強烈的太陽【輻射(紫外線)】作用,形成簡單的有機物(【胺基酸】及【核酸】)隨著雨水進入海洋,終於形成原始細胞(【原核】生物,如細菌、藍綠藻)。 (4)根據生命起源的許多證據顯示,最初的生物是由【無生物】演變而來的。 (5)目前所之最原始的生物,可能是構造非常簡單的【原核生物】。 (6)地球上目前存在的生物,都是由【親代】進行【生殖】作用(【有性】生殖或【無性】生殖)所產生的。
B、 地球上的氣體: (1)原始的地球初形成時,缺少【氧氣】和【氮氣】,原始的氣體包含【氫氣】、【氦氣】、【甲烷】、【氨氣】等氣體。 (2)薄弱的地殼導致火山爆發,噴出【水蒸氣】、【氮氣】、【二氧化碳】。 (3)熔岩會釋放出【水蒸氣】、【二氧化碳】。 (4)高溫的地球逐漸冷卻,水蒸氣凝結成為【水】,於是匯集成為廣大的【海洋】。 (5)二氧化碳溶於水與鈣結合成【碳酸鈣】(【石灰岩】);綠色植物出現後,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氣,因此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降低)】。
C、 生命的誕生: (1)由於大氣中的各種成分在【雷電】作用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在海洋中逐漸產生簡單的有機物質(如【胺基酸】、【核酸】)。 (2)胺基酸及核酸逐漸合成複雜的有機物,於是海洋中有【生命】出現。 (3)構造複雜的蛋白質開始出現生命現象,於是簡單的生物出現,以攝取海洋中現成的有機物為食物,稱為【異營性】生物。 (4)地球逐漸冷卻,雷電作用減少,水中的有機物質日漸減少,生物開始缺乏食物來源,於是【自營性】的【綠色】植物出現,進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養分。 (5)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出現後,大氣中的【氧氣】漸增,【二氧化碳】漸少,終於形成現今以【氮氣】(占78%)和【氧氣】(占21%)為主的大氣。 (6)原始生命來自於有機物混合入水中,這些生物依賴依賴岩石中的成分維生。 D、 地球的變化: (1)地球環境常因外力的改變,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2)【冰河】時期使地球溫度巨大改變,造成許多生物的大滅絕。 E、 生命起源的探討: (1)1953年,科學家米勒和尤里經由電極放電,模擬地球最初形成時期,太陽輻射線和閃電,在強大能量作用下,將原始大氣成功地合成一些能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 (2)科學家推論:這些簡單的有機物質溶於高溫的海水中,經由聚積作用,合成較複雜的聚合物。 (3)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應該是在『海洋』中形成的。
|
(一) 課堂補充: A、 知識: (1)大致上分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大類。 (2)自然科學分為: 甲、 物質科學:物理、化學(二、三年級的主要內容)。 乙、 環境科學:地球科學(三年級的主要內容)。 丙、 生命科學:生物(一年級的主要內容)。
B、 常見物質的化學式: (1)氧氣:O2 (2)氮氣:N2 (3)水蒸氣(水):H2O (4)氨氣:NH3 (5)甲烷:CH4 (6)碳酸鈣:CaCO3
|
生態系統 = 生物 + 非生物環境 (互相影響)
這些都是生態系統,但是規模不同。
生態系統,大至整個地球,小至國家、城市、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班房等。
特點︰動態的開放系統、不斷變化
投入令各組元產生轉變,最後釋放物質和能量到系統以外成為產出,使系統得到短期的平衡;然後是另一組投入,另一批產出,周而復始,不斷演變。就是暫時受到干擾,仍會按照原來的規律逐步轉變,直至回到原來的情況。 |
有陽光才有生命,才有一切自然變化。對於地球生態系統而言,太陽能是唯一的投入,產出則主要為熱能。
生態系統的組元︰生物、非生物
非生物組元,即是四周的物理環境,包括空氣、水體及生命所需的各種養分。 養分方面,主要為各種化學元素及其化合物,較重要的元素為碳、鐵、鉀、鈉、鎂、鈣、硫、磷等,數量雖然不多,卻都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 |
生物組元方面,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生產者(producers)、消費者(consumers)及分解者(decomposers)。生產者夠能自行運用陽光來製造食物,因此亦稱為自養生物(autotrophs),主要為綠色的植物,亦包括一些細菌。消費者不能直接利用陽光來製造食物,因此需要依賴其他生物作為供應,故此亦可稱為異養生物(heterotrophs)。分解者不能利用陽光來製造食物(與消費者相似),但能分解所有生命的屍骸來得到營養,同時使複雜的物質還原為簡單的元素或化合物。 |
生態系統內的聯繫
為求生存,每一種生命都會不斷吸取能量和養分,然後排出熱能和廢物;因此,生命的維持,端賴能量流動和養份循環。 生態系統內的各組元是互相依賴的,任何一部分受到影響,其他部分必然受到牽連;若其中某種關係被破壞,整個系統將失去平衡,以至毀滅。 |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城—地理入門
資料來源:http://csm00.csu.edu.tw/0150/48907101m-90/new_page_1.htm
資料來源:http://vschool.scu.edu.tw/happy1/project1/course/cimage/concept/concept15.jpg
國家地理頻道最驚悚的時刻全紀錄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pAZmif5nRc
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hUPjLttH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UyWa3Zi2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AmzxpqG0
|
|||||||||||||||||||||||||||||||||||||||||||||||||
|
|||||||||||||||||||||||||||||||||||||||||||||||||
資料來源:國立海大~海洋教育網 |
同學們透過複式顯微鏡和解剖顯微鏡,觀察不同植物的外型、花蕊,也觀察子房內胚珠的排列和花粉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