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的絕招是它分身有術。若把海星撕成幾塊拋入海中,每一碎塊會很快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從而長成幾個完整的新海星來。例如,沙海星保留l釐米長的腕就能生長出一個完整的新海星,而有的海星本領更大,只要有一截殘臂就可以長出一個完整的新海星。由於海星有如此驚人的再生本領,所以斷臂缺肢對它來說是件無所謂的小事。目前,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海星再生能力的奧秘,以便從中得到啟示,為人類尋求一種新的醫療方法。
2.海百合
在很深的海底生長著一種類似”植物”看起來挺拔的”莖稈”節節生枝,頂端是一枚含苞欲放的”花朵”。由於它的形狀像百合,所以人們就稱它為”海百合”。科學家們早已剝去了海百合的偽裝,原來它和海葵一樣也是十分凶殘的動物。海百合屬于棘皮動物,它和海參是近親。
美麗的有柄海百合,固著於較深的海域,伸出的腕好像風車一樣,迎著水流捕捉食物,好像陸生的葵花。無柄海百合又名”海羊齒”,它既可固著又可靠其腕劃動,色彩綺麗,在海中的游泳動作像蝴蝶在糊糊起舞。還有那體大肉厚、紅色的梅花參,身上的棘狀突起像朵朵盛開的梅花,鮮艷奪目。
3.海膽
海膽屬於棘皮動物門,可分為正型海膽及歪形海膽兩亞綱。正型海膽為一般常見外形近似球形之海膽; 歪型海膽則包括了外形扁平的「海錢」、盾形的「海餅」以及心臟形的「心形海膽」。
正型海膽棲息於礁岩及珊瑚礁等硬質棲底以及沙、泥等軟質棲底 ;牠們以棘刺及管足來移動,攝食各種底藻、小型動物及死屍等為食。歪型海膽則大多埋藏在沙中生活,以吞食泥、沙底質的方式,攝取其中的有機顆粒為食全世界各海域皆有海膽分佈;本省的正型海膽多出現於岩礁海岸,各離島及東北角、懇丁海域等地皆常見;歪型海膽則多出現於泥、沙地形,如新竹、通霄等地的潮間帶沙灘皆常見。
藍環冠海膽,肛乳突 反口面有「肛乳突」為排泄器官,其開口為白色環或為全黑,肛乳突週圍有藍色圈,並有五對藍線從此圈連至步帶處,體 殼上有五個清楚的白點。棘刺細長尖銳有黑有白也有黑白相間者,體表為黑色。生態習性晝伏夜出,以藻類為主食。棲息地在台灣及各離島沿岸海域也有其蹤跡。白天躲藏於珊瑚礁下的陰暗岩穴中,晚上則爬出礁石上刮食藻類。
4.海參
海參管足本綱,生物外形呈長筒狀,口在前端,肛門則開口在另一端。身體通常橫臥於海底,有背腹面之差異,故呈兩側對稱之體型。口部周圍的變形為觸手以協助攝食;背方管足退化為疣突,司呼吸及感覺的功能;腹面的管足則大多仍具有吸盤,有爬行及吸附的功能。
海參的體壁柔軟,骨板退化為細小的骨針埋藏於體壁中,我們一般即食用其體壁的肌肉部份。其觸手可分泌黏液,使其像捕蠅紙般地黏取附近的食物顆粒或底質,然後將觸手伸入口中舔食其附著物。牠們可攝食底藻、有機碎屑或直接吞入底質泥、沙以攝取其中的養份。生殖行為海參一般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體前端,生殖孔開口於體前端背面。海參綱有的種類半埋在泥沙底質中棲息,有的吸附在礁岩表面,有的則縮藏在岩縫或洞穴中。棲息地由潮間帶到水深10000公尺的海底。全世界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5.陽遂足
資料來源:國立海大~海洋教育網
http://sea.ntou.edu.tw/02collective/collective03_06.php
上課內容分享, 教學資訊 | thuhsd001 | 2014年5月23日 4:50 PM
Entries RSS | Comments RSS
WordPress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