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第二冊第四章4-5植物界~課程補充教材

植物界

  植物界的成員是一群多細胞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壁。大多數都含有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自行製造養分。這一群生物是由綠藻類演化而來的,依演化的先後,可分為蘚苔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蘚苔植物不具維管束,因此沒有真正的根、莖和葉等構造,屬於無維管束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具有維管束,因此有真正的根、莖和葉等構造,屬於維管束植物。

  維管束植物體內的維管束組織貫穿根、莖和葉等器官,使植物體內的水分和養分的輸送加快,並且可支持植物體,使其直立,也因此這類植物長得比蘚苔植物高大。現生的蕨類植物不產生種子,但是會產生孢子而散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靠種子繁殖,因此合稱為種子植物。

蘚苔植物

  蘚苔植物是最先出現在陸地的植物。它們的外表演化出角質層,可以保護植物,以防止水分的過度散失;但由於植株尚未演化出維管束,所以水分和養分的運輸速度很慢,因此個體都很小。在潮溼的地面、牆壁或樹幹上,常常可以發現這一群綠色矮小的植物。

  常見的蘚類植物如地錢(圖10-17.1),其綠色的植物體平鋪於地面上,腹部的假根則固著在土壤內,以吸收水分。常見的苔類植物如土馬鬃(圖10-17.2),具有直立的假莖,其上著生假葉,並有假根固著在土壤內。

圖10-17

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又常被稱為低等維管束植物,因為它有別於種子植物,不產生種子,而是靠產生孢子散佈繁殖。蕨類植物多生長在陰溼的地方。植物的莖常埋於地下,稱為地下莖;但有些種的莖則直立且高大,如筆筒樹(圖10-18)。蕨類的葉多呈羽狀複葉(圖10-19)。蕨葉的背面常有孢子囊聚集成堆(圖10-20)。孢子囊內的孢子很微小,需要用顯微鏡觀察(圖10-21活動10-2),成熟後會由孢子囊散出,隨風飄散。

  今曰我們燃燒的煤炭,大都是古代高大的蕨類植物深埋於地層中,經過長久的時間而形成的。

圖10-18

圖10-19

圖10-20

圖10-21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皆產生種子而繁殖。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而被子植物的種子則包藏於果實中。乾燥的種子不但可以長期保存,抵抗乾燥,而且在適宜環境下萌芽時,種子內儲藏的養分可以供給其內的胚發育,增加種子植物繁殖和擴張生長範圍的能力,因此種子植物在現今地球陸地上占了大部分的生長面積。

  大部分的裸子植物會產生毯果(圖10-22),有雌、雄之分,毯果皆由許多鱗片組成。雄毯果成熟時,鱗片下側產生的花粉粒,由風傳播至雌毯果上。雌毯果的各鱗片內側有裸露的胚珠,胚珠內含有卵。受精後的胚珠即發育為裸露的種子,因此裸子植物是沒有果實的。許多裸子植物的種子有翅,可以隨風散播到遠處。

圖10-22

  裸子植物主要分布於溫帶地區,或熱帶、亞熱帶海拔較高的山區。常見的有松、杉、柏等 (圖10-23),它們的樹幹高大挺直,葉子多呈針狀,故又被稱為針葉樹。本省俗稱的神木,大多是紅檜,樹齡已達數千年,它的樹幹挺直,木材紋理細緻美觀,質地堅實,且含有精油可防蟲,為建築、製造家具的最佳木材。松樹樹脂經過地層長久的作用,成為今日美麗的琥珀。此外,尚有些種類的種子,如松子,可供食用。蘇鐵亦屬裸子植物,是常見的庭園植物。

圖10-23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具有花,所以亦被稱為開花植物 (圖10-24)。它們的種子包被於果實內,以獲得保護。被子植物依種子內子葉的數目分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大部分單子葉植物的葉具平行脈,花瓣為三或三的倍數(圖10-25),如百合、稻、麥、甘蔗、玉米、竹、蔥和蒜等。大部分雙子葉植物的葉具網狀脈,花瓣為四、五或其倍數 (圖10-26),常見的如杜鵑、榕樹、菊、芹菜和草莓,水生的如荷與睡蓮等(圖10-27)。被子植物的種類很多,如我們日常所見的樹木、花草和蔬菜等,它們可供食用、藥用或觀賞,與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

圖10-24

圖10-25

圖10-26

圖10-27

WordPress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