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界
菌物界生物(簡稱菌類)的細胞具有細胞壁,但卻沒有葉綠體,因此不能行光合作用,必須從外界獲得養分。菌類依營養方式分為腐生菌和寄生菌。腐生菌可分解動、植物屍體和碎屑,使元素很快回歸自然,再被植物利用;其與細菌和原生菌類同為自然界中重要的分解者。寄生菌會使動、植物和人類生病或死亡,人類的香港腳即是由菌類感染所引起。
菌類大多為多細胞,其個體由菌絲構成,菌絲會侵入寄主或附著物內,分泌酵素,使食物分解為小分子後,再行吸收。菌絲頂端可產生孢子,藉由孢子的飄散以繁殖。
臺灣地處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溼熱,因此菌類種類繁多,而且容易生長繁殖。在溼熱的環境中食物很快的腐敗,衣物、皮革、木材或塑膠品也很容易長黴,這些絨毛狀的黴便是菌絲。菌絲多呈白色,但孢子則有各種顏色,如麵包黴 (圖10-13.1)有黑色的孢子;青黴(圖10-13.2) 有綠色的孢子,青黴所分泌的青黴素,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是一種有效的抗生素。


單細胞的酵母菌(圖10-14)置於糖溶液中,在有氧的情況下,可將糖分解,產生水和二氧化碳,並快速行出芽生殖;但在缺氧時,酵母菌也可以分解糖而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此過程稱為酒精發酵。人們所飲用的葡萄酒、各種水果酒、啤酒等,便是將果汁、稻米或麥粒等,經酵母菌的發酵作用產生酒精釀造而成。發酵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使焙製的麵包、糕餅鬆軟,酒精則在焙製時逸出。
生長於枯木、腐枝或地面上的腐生菌類,有些是可以食用的,如木耳、 白木耳、草菇、洋菇、香菇、金針茹和竹蓀等 (圖10-15.1-5);有些可當藥材,如靈芝 (圖10-15.6)。有些則有劇毒,如紅托鵝膏(圖10-16),誤食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