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第二冊第四章4-1生物分類~課程補充教材
生物圈內的生物種類繁多,科學家根據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遺傳及生態等特徵,將生物分門別類。這種分門別類的工作,叫做分類,包括物種命名、檢索表製作(活動10-1)等。
生物的命名
自古以來,人們給予各種生物適當的稱呼,例如臺灣二葉松、綠竹、孟加拉虎等,如此在交談或討論時就方便很多。這些名稱叫做俗名。
由於地區或語言的不同,同一種生物可能有不同的俗名,或不同生物有同一俗名,兩者皆造成不便。俗名有時也會使人發生誤解,例如章魚、鱷魚,會使人誤以為牠們屬於魚類(圖10-1)。因此,生物學家為求生物名稱的統一,便制定命名法規來為各階層的生物命名,這些名稱,稱為學名。
在十八世紀時,瑞典人林奈創制了生物的二名法,用拉丁化的文字為物種命名,此即物種的學名。一個物種的學名由一屬名和該物種的某一特有形容詞組成 ; 屬名為名詞,第一字母必須大寫;後一字的形容詞用來形容這種生物,則用小寫。
例如臺灣獼猴的學名是 Macaca cyclopis ;Macaca 為屬名,其意為猴子,cyclopis是圓臉的意思,用來形容這種猴子。又如現代人的學名為Homo sapiens, Homo為屬名,意指人,sapiens是形容有智慧的意思。
種類相近的生物常常屬名相同,但第二個字形容詞就不一樣。例如犬、狼是種類相近的動物,牠們的學名,第一個字相同,都是Canis ,第二個字就不一樣。梅、桃和李的學名,第一個字相同,都是Prunus, 第二個字就不一樣 。
分類階層
現今生物學家所用的分類系統,共有七個階層,最高的階層為界,其下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種為分類上最低的階層。階層愈高,包含的生物種類愈多,較低的階層包含的種類就較少,但彼此的構造特徵卻愈相似。
今以犬、人、梅、水稻等為例,說明這種分類階層。 |
生物學家以物種演化的親疏遠近關係來分類,例如犬與狼、狐的親緣間要比犬與獅、虎、豹的關係來得親近,所以犬與狼為同一屬,犬、狼與狐同一科,犬、狼、狐與獅、虎、豹為同一目。
生物分類的最低階層是種。同種的雌雄個體可以互相交配,並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常見的犬雖然有牧羊犬、狼犬、狐狸犬等外形上的重大差異,但牠們彼此仍能交配而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所以是同一種。其他的家畜、家禽及農作物,也常有這種情形。
一般人對生物分類看法與生物學家在分類認定上往往不一樣。有時兩種生物可能外表相似,實際上彼此的親緣關係卻很疏遠。例如海豚(圖10-2)的外觀很像魚,但經詳實地研究海豚的構造,發現海豚為恆溫動物,用肺呼吸,其心臟的構造及生殖方法等,皆與一般陸生哺乳動物相似,所以是哺乳動物,並非魚類;只是因為海豚係水棲,在外形上長得和魚一樣,而能適應水中生活。
近代的生物分類
十九世紀的生物學家已將當時所知的生物分為植物和動物兩界,後來再將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獨立出來,而增分為植物、原生生物和動物三界。近代由於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和各領域知識的增進,生物學家又發現許多可供分類參考的特徵,因此重新再做分類,將生物分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五界。
病毒 病毒比細菌微小,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得到(圖10-3)。它的構造非常簡單,包括外殼的蛋白質和中心的核酸兩部分。病毒必須寄生在生物體內,一旦離開寄主,便毫無生命現象。生物學家認為它是介於生物和無生物之間的物體,因此不屬於上述五界中的任何一界。 |
資料來源:http://content.edu.tw/junior/bio/tc_wc/textbook/ch10/text-ch10-1.htm#第一節